广泛应用于20kV 高压配电网络中的关键供电回路(如区域变电站出线、大型商业中心主干线路、重要公共设施供电系统)。其导体截面的选择并非由电压直接设定,而是通过电压等级所决定的绝缘结构、电场分布特性及系统运行可靠性三大技术维度,间接构建截面选型的边界条件与设计框架。具体可从 “电压对截面的间接约束机制” 和 “截面确定的核心技术依据” 两个层面进行系统阐述:
一、本质逻辑:电压不直接指定截面,但确立选型的 “技术基线”
20kV 电压等级本身并不规定电缆必须采用某一特定截面(如 95mm² 或 120mm²),但会通过以下两个关键路径为截面选择设定不可逾越的“技术前提”,确保电缆在高电压环境下的长期安全稳定运行:
1. 电压等级决定绝缘结构,形成截面选择的 “几何边界”
YJLHV-20kV 电缆采用交联聚乙烯(XLPE)作为主绝缘材料,其绝缘厚度由系统电压直接决定 —— 根据《GB/T 12706.2-2020》中压挤包绝缘电缆标准,20kV 等级电缆的 XLPE 绝缘标称厚度应不小于 5.5mm(实际设计中常取 5.8~6.0mm 以留有裕度)。这一厚度是保障电缆能承受 20kV 相电压及瞬态过电压的基本要求。
由于绝缘层厚度由电压等级锁定,电缆的整体外径 = 导体直径 + 绝缘层 + 护套层,因此导体截面的选择实际上受到“空间包络”的限制:
●
在密集电缆桥架或预埋穿管敷设场景中,电缆外径直接影响敷设可行性与散热效率;
●
若选用过大截面导体,在绝缘厚度固定的前提下,整体外径显著增加,可能导致无法穿管或桥架拥堵;
●
反之,若空间受限,需优先选择较小外径的电缆组合,进而反向约束导体截面的上限。
因此,20kV 电压通过“强制设定绝缘厚度”,间接限定了导体截面的可选范围,使截面选择必须在“电气安全”与“物理安装”之间寻求最优平衡。
2. 电压等级制约电场分布,设定截面的 “最小安全阈值”
在20kV 中压系统中,电缆内部的电场分布极为关键,尤其在导体表面附近,电场强度集中程度与导体几何形状密切相关。根据电磁场理论,导体表面电场强度与曲率半径成反比,即截面越小、导体越“细”,表面电场越强。
XLPE 绝缘材料允许的长期工频电场强度一般不超过 7.5kV/mm。若导体截面过小(如低于 50mm²),其等效曲率半径减小,导致局部电场强度超过材料耐受极限,可能引发:
●
局部放电(Partial Discharge):在电场集中区域产生微小放电,逐步侵蚀绝缘;
●
水树/电树老化:加速绝缘材料劣化,缩短电缆寿命;
●
最终击穿风险上升:尤其在潮湿、污秽等恶劣环境下,隐患更为突出。
因此,20kV 系统对导体截面设定了隐性下限 —— 即便负载电流较小,也不宜选用过细导体。通常工程实践中,20kV 电缆导体截面不应小于 50mm²(铝芯),以确保电场强度处于安全区间,避免因“小截面+高电压”组合带来的绝缘失效风险。
二、核心依据:截面选择的真正决定因素 —— 负载、温升与经济性
在电压设定的技术基线之上,导体截面的最终确定,需回归到实际运行需求,综合考虑以下三大核心因素:
1. 持续载流量要求(负载能力)
●
需根据线路最大持续工作电流,查表或计算其在不同环境温度、敷设方式下的允许载流量;
●
当前主流设计中,20kV YJLHV 电缆常用截面包括 50mm²、70mm²、95mm²、120mm²、150mm² 等,均需通过《GB/T 16895.15》载流量标准校核;
●
若线路末端短路电流较大,还需进行热稳定校验,防止故障电流导致导体过热损坏。
2. 电压降与线路损耗控制
●
在长距离供电线路中(如超过 1km),导体电阻引起的电压降不可忽视;
●
电压降应控制在系统额定电压的 ±5% 以内(即 20kV 系统压降不超过 1kV);
●
小截面导体电阻大,压降显著,可能导致末端设备无法正常启动;
●
同时,电阻越大,线路功率损耗(I²R)越高,影响系统能效。
3. 经济电流密度与全生命周期成本
●
从经济性角度出发,存在“经济截面”概念:即综合考虑初始投资(电缆成本)与长期运行损耗成本后的最优截面;
●
根据《DL/T 5222-2021 导体和电器选择设计技术规定》,20kV 系统推荐采用经济电流密度法进行截面优选;
●
虽然大截面电缆初期投资高,但运行中损耗低、温升小、寿命长,长期更具性价比。
4. 机械强度与敷设条件
●
铝芯电缆虽轻便、成本低,但机械强度低于铜芯,尤其在架空敷设或易受外力区域,需适当增大截面以提升抗拉能力;
●
对于直埋敷设,还需考虑土壤热阻系数,必要时采用更大截面以改善散热。